专题 市场分析 市场分析 热点透析

基于BIM技术的业主方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

摘要:本文旨在从业主对于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需求出发,分别探讨了BIM、BIM技术应用和BIM技术体系工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随后结合工程建设项目分析了BIM化管理方法,最后围绕建筑成果运维保障阶段的实际情况,解析如何通过BIM统筹管理建筑实物相关各个系统,以期通过真正的BIM技术应用,提高运维保障服务效率,降低运维保障成本等方面。

前言

笔者在日常建设工程的建设、运维保障等管理过程中,经常会听到人们谈起何为BIM,且众说纷纭和莫衷一是。尤其对BIM技术及其应用场景等技术性描述纷纷扰扰、五花八门。但实际情况却往往到实际落地时“现了原形”,总以不了了之而收场。更有观点认为: BIM或BIM技术或BIM技术应用,就是哈姆雷特(To be or not to be)。由此近20年来建筑业内对BIM技术形成了混沌局面:即对BIM或BIM技术应用诠释,各有各的定义,并凸显见仁见智和差异化极大的辨析与纷争。

其实BIM作为一项本世纪以来在建筑行业内的创新型技术,其定义应是十分明确的。至于现在有关BIM应用的描述,几乎绝大多数都以PPT形式进行演绎或诠释,然后将BIM作为自己产品标签进行宣传和推广,而其结果却往往使人雾里看花。若要深究其原因,还是没有搞明白何为BIM技术。

例如多批次一键算量、图形引擎驱动、绿色减碳计算、BIM协同平台等,几乎贴上了BIM标签。但真要深究起来,即便国外著名建筑设计软件(如Revit)等都未声称使用了BIM技术,那么国内绝大多数建筑设计软件使用的技术,也可依此判定为并非BIM技术,或与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无关。因为即便Revit软件,也不包含建筑模型面分类设计技术和混合分类设计技术,更不要说利用这些国内外大型建筑设计软件,能够对建筑工程(项目、产品)进行全生命周管理了。

而作为建设方(业主)却苦于无法体系化、系统化、详细且明确地阐述,或提出自己工作中所遇到的BIM技术应用困境,及利用BIM技术能妥善解决的用户需求。由此,笔者通过多年的BIM技术实践,深感在类似对于BIM技术应用等前沿概念方面,需要完整、全面地理解建设方/业主的BIM技术应用困境。由于国内诸多有关BIM技术应用相关咨询领域鱼龙混杂的现状,特撰写此文,作为建筑工程的建设方(业主)对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管理实施BIM技术的切实手段,希冀抛砖引玉,去伪存真。

一、BIM技术的含义

BIM技术全称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 ),中文为建筑信息模型。其定义可以表述为:在建筑物处于设计、施工、竣工、运维、拆除(退役)整个生命周期阶段;或者某个生命阶段通过数字信息进行模拟设计、施工、竣工、运维、拆除等整个生命阶段,或者某个生命阶段的单一数据源管理。

也许这样的定义有些拗口,但可以拆解开来逐项理解。

首先,定义明确了BIM技术实施对象:建筑物,包括道路、桥梁、涵隧、管线、楼宇、景观、绿化、资源要素配置、节能减排和公共设施等一切与建筑业相关的物。

其次,定义了手段:通过信息编码和数字化技术,将建筑物的信息收集、汇总、分组、聚类和集成,从而可以通过BIM构型配置,分别使用大数据管理和完成客户需求的数据信息分析。

最后定义了结果:可以进行数字化模拟建筑工程设计、施工、竣工、运维、拆除等整个生命周期阶段,或者某个生命阶段。

1.1 BIM技术应用现状分析

目前社会上绝大多数或初次接触BIM及BIM技术人员,都会直接把目光聚焦在BIM技术应用的对象上。且粗浅地理解为BIM就是3D(或多维)模型设计和展示;BIM技术就是3D(或多维)技术;BIM平台就是3D(或多维)模型展示平台,Revit绘图软件就是BIM软件。实际上,此类对于BIM技术和BIM技术应用的理解是极为错误且肤浅的。

首先,3D模型仅包括了建筑物的三维信息,而未包含建筑物的其他属性和相关特征。例如该建筑工程或建筑模型单元的设计宿主是谁、参建方信息、指挥部功能、系统架构、功能架构和逻辑构型等,还要包含若干个主系统分类、建造时间、当前建筑模型单元的物理位置、建筑材料分类与供应商、施工工艺、新材料与新技术应用、与工程相关装配件、工程建设工装、水电风相关设备及提供方、各专业维保周期等。所有上述一切信息,都应该作为BIM信息进行分类一并设计、设置和使用。

其次,BIM技术的最大优势,就是对建造过程及运维过程中,整个建筑工程相关建筑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模拟。该过程一定是连续的、单源的、可追溯和信息编码化的,且是可以随时通过BIM数字化技术检索,知晓建筑物任意时间点的不同状态。而目前建筑市场内的绝大多数BIM应用软件,仅可对建筑物某个时间点的某些建筑模型单元进行检索和查看,不仅在时间上是不连续,且在体系上不连续,更与当前建筑工程总体上无关联。

第三,需要再一次明确的是,建筑模型和工程建造过程的实景模拟,应该根据完全不同的客户需求进行展示,而客户需求在本质上有很大区别。建筑模型一旦设计完成(形成成果)就将是固态或相对静态的,但实际上工程建造模拟(需求)却是动态且连续的。

二、BIM技术要点

2.1 BIM技术应用研究范畴

对于BIM或BIM技术应用,首先需要廓清几个问题,即究竟何为BIM,BIM技术特征是什么,BIM的核心技术有哪些。现就上述几个疑问给出笔者总结出对于BIM技术研究和实施过程中需要面对如下几个关键技术。

A、BIM技术与BIM技术应用目标:建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B、BIM技术基础:建筑信息分类标准和相关信息编码体系引用(应用),包括将建设指挥部作为建筑信息分类标准的一部分。

C、BIM数字化模型:基于建筑信息分类标识和和可执行体系,使其具有构型结构特征及数字化处理依据。通过BIM数字化模型标识,使当前建筑模型不仅具备物理构型结构特征,同时具备功能逻辑构型结构特征。

D、BIM管理架构:构型管理、并行管理、模块化管理、构型配置器应用、线分类(含面分类/混合分类)信息编码的编辑器/解析器,及建筑模型单元的单一建筑工程数据源(SSBD)技术管理。

E、BIM数据结构:采用具有独立性、唯一性、单源数据、原子性特征的数据模块技术,及构型或并行结构。

F、BIM模型属性和特征:标准建筑信息模型(SBIM)体系。

G、BIM技术应用:首先是基于BIM技术体系工程(软件)的全程和全域管理;其次是BIM化应用环境设计与构建。

H、BIM技术应用环境:BIM技术应用,需要构建一个BIM化技术应用环境,其中包括建筑工程(项目、产品)所有参与方、物联网、仓储材料、辅助设施、机电设备和构件化生产供应商。

I、BIM技术应用管理:以建设工程指挥部(业主)为BIM技术应用实施的主要管理方和监督方。此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工程指挥部,应作为BIM技术应用中的建筑信息分类标准的重要系统分类的一部分,且须以主系统分类角色参与其中,并作为具有普适性建筑模型单元,与当前建筑工程一并设计。

J、BIM技术应用实施难点:建筑模型单元的线分类设计技术、面分类设计技术与混合分类设计技术实施。

K、BIM技术应用痛点:标准建筑信息模型(SBIM)体系的研究、设计、构建和部署。

L、BIM技术主要特征:建筑模型单元具有原子性、唯一性、单一建筑工程数据源(Single Source of Building Data–SSBD)和独立性。

M、BIM数据库技术:公共建筑资源数据库(CommonBuilding Sources Database– CBSDB)技术。

N、BIM元数据:建筑信息分类标准和信息编码体系,以及标准建筑信息模型体系(SBIM),将作为BIM技术体系工程的元数据字典,以及建筑模型单元标识被唯一引用的编码字典。

2.2 动态模型处理要求

若要将BIM技术应用到三维到多维的连续动态查询和检索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几点。现仅以从3D看图绘图软件能够“活”起来,其关键点就是要让一个个固定(静态)的模型动起来,那么如何才能串联起一个个固定的模型呢?我们需要分别定义状态和动作:

1)状态

把建筑物相关的一个个固定的模型,定义为其在某个时间点的状态。其中国际标准有LOD100、LOD200、LOD300、LOD350、LOD400、LOD500等,国内主要是通过给建筑模型添加附加标识进行分类。

2)动作

把建筑物从一个模型变化为另一个模型的行为定义为动作。

3)状态+动作

当建筑物从状态A通过动作x,就会变为状态B,可以通过下式表达:

39.jpg

若两个状态间需要多个动作时,建筑物从状态A通过动作x,y,z…n,就会变为状态B,可以通过下式表达:

40.jpg

不论两种状态A、B之间的动作是同时发生的或有先后顺序,都可以通过描述动作X将其整合进一个动作中。

同样的,状态A可能通过动作Y变化为状态B1、B2….Bn,不论其是否同时存在或有先后顺序,都可统一描述为状态B。

X,B也可按照实际工作情况进行拆分为x、y、z….n及B1、B2….Bn

可见,在建筑全生命周期过程中,所有时间的建筑信息都能通过状态N+动作X串联起来。

4)动作信息数字化

若要将状态和动作结合起来,那么第一步就是将状态和动作进行数字化和体系化处理,该处理过程就必须遵循建筑信息分类标准和信息编码体系。其中状态的数字化和体系化,可以通过Revit等绘图软件变为工程数据信息,而动作的数字化和体系化则是通过各类文档存储为数据信息。这些数字化信息,可以是合同、标准、规范、施工方案、协议、维保计划、安全生产规范、质量检测文件、监测数据和工程技术标准等等。

5)抽象

抽象定义:把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通过抽取其特征,并使用多种格式实现数字化后存储在计算机内即为抽象。

例如:CAD图纸是建筑物的抽象,以dwg文件存储在计算机内;施工方案是施工过程的抽象,以doc或pdf文件形式存储在计算机内;维保计划是维保实施时间的抽象,以exl文件形式存储在计算机内;指挥部发布工程管理模板,是建筑工程体系化管理的职能抽象(如会议纪要、协议、甘特图等),以多种文档形式存储在计算机内。

这些文件格式不同,互相之间无法辨识,文件体量占用空间也较大,若没有按照建筑模型进行分类管理,会给工程管理工作开展带来极大麻烦。所以,需进一步根据每一个文件的共性和特性,按照建筑信息分类标准进行编码,二次抽象形成BIM编码,一并纳入到标准建筑信息模型(SBIM)体系内进行统一管理。

6)BIM(状态+动作)的实现

对于BIM(状态+动作)的实现(实施),不仅需要把建筑模型本身及相对应的构件进行编码化和数字化管理,还要将各类与模型相关联的文件进行统一编码(赋值、标识)。最后,还需要再对执行动作的自然人、法人、公司进行编码,这样就能通过编码体系,构建起某个建筑物的所有构型数字信息,从而能模拟:建设过程中的某个状态,通过某人执行某个动作转变为另一个状态。之所以需要建立统一的信息编码体系,是便于不同类型文件的互相识别及建立关联关系,最终便于编码文件之间的解析,并通过编码器解析后,形成与建筑模型相关的大数据计算与分析研究。

三、基于BIM的业主方应用

3.1基于BIM的建筑建设项目管理

业主方若需实施基于BIM技术应用的管理,首先应与参建各方充分协商,将业主方(指挥部)的组织架构、管理职能、资源要素协调等,均作为建筑工程(项目)中BIM体系的建筑模型主系统分类的一部分。即将与业主方(指挥部)所有与项目有关的行为,按照建筑信息分类标准进行系统分类,且以线分类为主方式与BIM模型进行匹配和关联。

若是通过业主方(指挥部)进行项目的BIM化管理,那就必须申明一点,任何建筑模型的标识体系或属性内,必须包含业主方(指挥部)标识(BIM基因植入)和相关职责和职能。

对于业主方(指挥部)而言,其主要职能是能够从项目中干系人、范围、资源、进度、质量、安全、变更等方面的所有行为和相关文件进行BIM化编码。若把项目(工程、产品)实施理解为状态A(资源),并通过一系列动作(进度、质量、安全等管理行为)变化为状态N。

当与指挥部相关的管理动作(行为)都实施编码化后,项目管理者就能通过程序预演,知晓项目的后续变化。如从目前项目状态出发,及时调整,并通过增/删/改/查动作与权限设置,实现理想和智能化管理的状态。同时,由于干系人、资源等全部实现编码化后,每个动作都有明确的执行人、可调用资源和可支配要素等。由此使得每个干系人都可预先(或实时)获知自己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何时需要承担什么责任(职能)、调用或配置何种资源、执行何种管理动作(行为),以及需要达到何种状态等。以下举例阐述BIM技术的实际应用场景。

3.1.1 缺漏项与管线碰撞

现在所谓的BIM协同平台都在解决管线施工过程中,不同专业图纸的所标管线的碰撞问题,依然是某个时间点的碰撞。如真正使用BIM技术,那么首先在出图阶段,所有图纸都将按照建筑信息分类标准进行编码(标识)。因此,可实现相关重合区域的图纸通过标识体系由编码关联起来,而不是现在的分专业汇总,这样只要比对其三维位置信息,就能很大程度解决图纸阶段的碰撞问题。

其后,通过对施工方案的BIM体系编码(标识),可以对不同专业在交叉施工期间,利用BIM技术体系工程,进行自动化、智能化管线碰撞分析和缺漏分析,包括物理上相互关联建筑模型之间缺漏项分析,这样就便于生产经理妥善安排各专业的施工时间与施工区域,包括分阶段的施工工艺实施。

3.1.2 场布(场景)模拟

随着施工进度,施工现场也是动态变化的,通过BIM编码施工方案和场布方案,就能预判未来某个时刻施工现场的人员分布情况,作业面情况、重型器械分布、危险源分布以及能耗计算分析等,这样就能方便管理者合理分配劳动力和生产器械,规避安全风险等。

3.1.3工序模拟

可以根据施工进度,编制详细的施工工序计划,然后由BIM协同平台进行拟合。相较于传统方式,在BIM协同平台应实现多工种的拟合,能够发现不同工种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工序碰撞点,从而合理规划施工计划,避免现实施工过程中的多次结构拆改、管线重排等变更发生。

3.1.4变更与算量

目前工程变更因涉及项目中多方以及变更原因、变更内容等众多现象,故往往实际变更流程与现场实施脱节、滞后。通过BIM技术体系工程,针对不同的变更,分类编码,关联变更相关模型,可方便在变更流程执行过程中对比查看变更前后的模型,核算因变更引起的造价增减,更精确的控制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成本。

3.2基于BIM的建筑物维保日常管理

在传统的建筑工程和建筑成果的管理模式中,建筑物在维保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因隐蔽工程图纸缺失,作业指导书和设备操作说明缺失等,造成维修维保难以进行的困难。尤其是很多10年以上建筑物,在更换多批维保人员后,就会丢失(遗失)之前维保人员积累的经验资料。因此造成反复排摸设备设施路径,产生不必要的重复投入等。很多随建筑物竣工后的资料图纸,且不说其是否如实反映了建筑物内各专业的物理位置,纸质版一般都被尘封在档案室,电子版一般也分专业存储在不同系统和单位目录下,造成了对维保人员的找图、读图能力有不低的门槛。

3.2.1建筑工程运维阶段需求

对于BIM或BIM技术应用而言,其主要含义是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也就是既包括建筑工程(项目、产品)建设期间的BIM化管理,而且更应包括建筑工程形成建筑成果并交付业主后的BIM化管理,这才是能够形成建筑工程(项目、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生命链、数据链和信息链。更为重要的是,建筑工程形成建筑成果后,交付业主进行运维管理的关键,是基于BIM技术应用的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状态管理,而且极为重要的是基于完整数据链的BIM化管理,即基于单一数据链检索和查询。因此,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建筑物运维管理,其时间长度,远比建筑物建设所花费时间要长得多,几乎占整个建筑物生命周期约90%以上。

因此,对业主而言,复杂或综合性很高的大型建筑工程建设,其最为关心的并不是建筑物的建设过程,而是对于形成建筑成果交付后的运维保障和高效管理,及建筑成果的健康管理(Building Health Management–BHM)过程。如何能够基于BIM技术应用来开展规范、标准的运维保障和高效管理,才是业主最为迫切的需求。唯有将基于BIM技术应用的竣工验收工程资料和数字化工程数据,包括基于BIM编码体系应用的完整数据链技术(功能),作为业主运维保障和高效管理的执行基线,才是业主迫切希望得到的解决之道,才是真正的BIM技术应用完整性体现。

3.2.2 基于BIM技术维保平台

如果基于BIM信息编码技术,对建筑物图纸进行规范化的标识,同时构建基于BIM编码的维保平台,对于每一个需维修或保养的建筑物构件(组件、部件、设备)等,都有一系列工程数据信息作为运维保障行为的依据。这样的工程数据集,不仅应该包含其物理位置信息,还应该包含相对应的系统分类信息。如:其上下级电源开关的位置、强弱电控制箱位置、就近维修通道(维修孔)、桥架与径路、维修灯是否具备、辅助设施与设备、保养周期、产品说明书、作业指导书等。

若对建设成果都进行BIM编码化一并管理,并通过BIM技术体系工程(软件)实施BIM技术应用,那么在建筑物的日常管理中,就可实现跨系统联动和集成控制。如将空调、排风与照明、电梯、自动门等系统结合起来,通过AI智能算法,实现在人员行进的路径(路由)上自动启/闭一系列设备和设施。尤其是在火灾等应急情况下,能够自动启动应急预案,实现自动开启应急广播、关闭防火门等;在维修维护时,可提前告知维保人员,并通过建筑模型多维展示,全面揭示当前设备状态及维修维护方法等。

四、总结

因文章篇幅受限,本文仅简要地介绍了BIM的部分关键技术点,及如何判别或构建真正基于BIM技术的应用体系。最后,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将一系列在建筑物设计、建设、竣工交付和运维过程中的场景作为案例描述,展示了BIM技术如何解决业主实际问题,以及业主方对BIM技术应用的真正需求。

1、BIM技术研究、设计和实施难点,并不取决于采用何种建筑设计软件、驱动引擎、算法工具、管理平台,以及模型关联技术等。而是如何通过BIM技术,通过模拟建设在建设工程的设计、建造和运维等阶段协同参建各方。BIM技术的关键,是对建设工程的各个阶段工程数据信息交付模式进行管理。

2、利用BIM技术中信息编码规范与标准,进行建设工程数据模型的结构化处理(物理、逻辑),以求实现功能完整、无缝衔接、无差错场景模拟,以及灵动多变的多维度揭示。

3、BIM或BIM技术,并不是用于解决任何建设工程设计过程中技术问题的灵丹妙药,也不是建筑行业的时髦标签,更不是随处可用的创可贴。BIM的本质与技术特征,就是一个技术协同平台。这个平台将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BIM技术与设计嫁接,并逐步扩展到模拟施工过程、把控项目投资、进度、质量、安全等方面,进而竣工验收并交付业主运维的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管理过程中,从而实现设计、建设、竣工、运维的整个过程电子化或数字化再现及管理。

4、建筑工程、项目、产品和成果的形成,是业主意愿、需求或要求的完整表达形式,只有通过BIM技术体系工程(软件)才能真正帮助业主资产的保值与增值。

来源:民航基建,作者:施颖东

Related posts

统筹规划通航产业 构建新发展格局

一潼

广州新机场不在广州却称为“广州第二机场”?专家解读

赵辛

黄蜂接连“袭击”澳大利亚民航客机,已经酿成数十起安全事故

一潼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