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访谈

专访民航局国际司司长韩钧

开创中国民航国际化发展新局面

——访民航局国际司司长韩钧

  《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王娓娓 报道:国际性是民航业的一个重要特征。经过持续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特别是民航强国全球化战略的大力实施,我国民航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目前,我国已与118个国家签署或草签了双边航空运输协定,开通了282条国际航线,通航56个国家和地区的138个城市。“十三五”是我国民航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迈进的重要时期,是实现民航全球化战略的关键阶段。在此期间,国际司将如何助力我国民航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如何布局国际航空运输发展?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民航国际影响力?针对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民航局国际司司长韩钧。

  认识新常态 构建中国民航国际化发展新局面

  记者: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我国民航国际化发展态势一路向好。那么,在“十三五”时期我国民航国际化发展又将呈现怎样的新态势?

  韩钧:我们认为,我国民航“十三五”期间的国际化发展将延续“十二五”后半阶段的发展态势,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也就是我们总结出的两个“新常态”。

  一是我国民航业的国际航空运输进入快速成长期。国际和国内运输发展不平衡曾经是长期困扰我国民航的重要矛盾,在过去10年,我国民航国际航空运输经历了蓬勃的发展,并在近两年的发展中出现了新变化。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从主要运输指标看,我国民航的国际运输增长明显快于国内运输,而且这种变化已保持为一种常态。国际航空运输保持较快增长,国际国内运输发展更加平衡。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第三大对外投资国和迅猛增长的国际旅客输出国,我国国际航空运输市场具有强大的增长潜力。特别是经过民航局近年来坚持不懈的积极引导,地方政府对于民航提升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推动航空经济发展的热情不断高涨,发展国际航空运输的积极性大大增强,各项便利国际航空运输发展的举措不断出台和完善。国内航空运输企业开始更多地将眼光转向国际市场以寻求新的增长点,经营国际航线的积极性也不断提高。由此,我国民航的国际航空运输发展已驶入快车道,而且在较长的一个时期内,这种趋势将保持为一种常态。

  二是我国民航在安全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呈现出“请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新常态。一直以来,我国民航在对外合作中都将重心放在“引进来”上,注重从欧美等民航发达国家学习,消化吸收民航发达国家和国际民航组织的技术和标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民航在安全管理上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安全水平好于国际平均水平。与此同时,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发展对我国民航走向国际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民航在继续坚持“引进来”,学习民航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的同时,有必要更加重视“走出去”,以提升我国民航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为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业走向国际拓展空间。

  我们有理由相信,也有信心期待,我国民航的国际化发展将迎来一个大发展的良好局面。

  把握新常态 全面推进中国民航国际化进程

  记者:在国际航空运输进入快速发展的新常态下,推动我国民航国际化进程将面临哪些新挑战?

  韩钧:新形势下,我们在欣喜之余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国际航空运输的快速发展仍然隐藏着四个特点,也代表四个方面的挑战。

  一是竞争弱势依然存在。虽然我国民航近几年在国际航空运输发展上表现不俗,甚至在主要市场的竞争中能够大干快上,在数量上取得比较优势,但我国民航在国际航空运输竞争格局中的地位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可以说,我国民航在网络覆盖、枢纽建设和塑造市场格局的能力等主要竞争力指标上仍然存在相对弱势,在网络布点、运力投入和市场份额上仍然差强人意。

  二是枢纽建设仍然落后。近些年,虽然我们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国际枢纽的建设上取得了一些进步,我国航空企业在开辟远程国际航线方面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但是,我国民航国际枢纽建设的步伐仍不够快,枢纽效应以及大型网络型航空公司和大型枢纽机场对全行业发展和综合竞争实力的带动作用不强,差距还是比较明显。

  三是资源短缺和新的市场准入政策壁垒已成为制约中国国际航空运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和障碍。资源短缺、尤其是空域资源及主要传统市场航权资源的短缺问题将制约我国国际航空运输的未来发展。

  四是发展欠缺平衡性和可持续性。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市场上,在传统市场和新兴市场上,在近中程航线市场和远程航线市场上,以及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的投入均不平衡。从长远来看,这些不平衡不利于我国国际航空运输的可持续发展;从全局范围看,这些不平衡不利于我国航空运输企业在风云多变的国际市场环境中抵御风险。

  记者:“十三五”期间,民航全球化战略即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民航将秉持怎样的态度推进对外合作与交流?

  韩钧:我国民航在“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新常态下,要统筹好“引进来”的质量和“走出去”的步伐。首先,要提高引进来的质量。对外开放,主动学习和借鉴世界民航发展的先进成果,是我国民航发展的重要经验。封闭僵化不可能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开展我国民航的对外交流中,要坚持平等互利、合作双赢。重点用好现有的双、多边民航合作平台,注重引进和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服务于我国民航的安全发展。

  其次,要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要积极宣传我国民航近年来在安全管理方面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努力推动我国民航的标准输出、管理输出、技术输出、产品输出和服务输出。在这五个输出中,应以管理和技术输出带动标准输出,实现我国民用航空产品和服务的输出。

  基于此,国际司近期的一项重点工作就是着力搭建平台,推动和便利我国民航的“引进来”和“走出去”。在提升“引进来”质量的同时,着力推动我国民航在标准、技术、管理、产品和服务上“走出去”。最近,民航局成立了我国民航对非合作平台,从培训合作入手,推动我国民航在技术、管理、标准、产品和服务上“走出去”,服务于中非区域航空合作计划。根据工作需要,我们还计划启动其它区域的合作平台。通过共享信息、协调联动,积极促进我国民航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有效地服务于我国民航的“引进来”和“走出去”。

  引领国际运输发展 着力提升中国民航国际影响力

  记者:民航全球化战略初步目标是:到2020年,能够有效应对“天空开放”,中国航空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应该达到并超过50%。能否请您谈一下国际司对此是如何考虑的?

  韩钧:我们把上述目标简要概括为两个字:一个是“快”,另一个是“强”。新形势下,“快”和“强”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快”不仅在于增加国际航线航班的速度加快,更重要的是,要在转变增长方式、优化结构上加快;“强”不仅体现在双边航空市场的份额增多,更重要的是,要更加注重国际竞争力和塑造市场格局能力的增强。

  我们在把握国际航权开放政策时,要服从这一目标,在姿态上将更加积极主动;在开放的效果上要达到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在推动开放的方式上要朝着改善发展方式,优化航线结构的方向转变。

  记者:那么,为实现这一目标,国际司将如何引导和鼓励我国航空公司拓展国际航空市场?

  韩钧:我们强调,要从我国民航的发展实际出发,强化国际航权开放政策的适应性和先导性,为我国民航加快步伐“走出去”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拓展空间、创造条件。一方面要统筹国家、行业和公众需要,根据我国民航发展阶段和实际需要,积极稳妥地开放我国国际航空运输市场,积极争取传统市场和新兴市场的航权资源,为拓展我国国际航空运输市场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更好地发挥航权开放支持和服务于国家区域开发开放战略的作用,倡导和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航空运输自由化。近期,我们已经提出,在一些“一带一路”节点城市进行对外开放航权的试点,要从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试点政策的适应性和先导性。

  记者:近年来,我国已4次连任国际民航组织一类理事国,2015年国际民航组织产生首位中国籍秘书长,我国民航在国际舞台影响力日益增强。“十三五”时期,国际司将如何进一步扩大我国民航的国际影响力?

  韩钧:作为国际民航组织创始会员国和一类理事国,多年来,中国与国际民航组织保持着良好的合作。我国积极响应国际民航组织的各项倡议,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为国际民航的有序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十三五”期间,我国民航将继续加大在多边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拓展和深化合作领域,更加积极有效地参与国际民航事务。伴随着我国民航的国际化发展,我们要更加注重参与国际民航组织活动的质量。不仅要更加熟悉和用好国际规则,而且要不断提高参与制定国际规则的能力,在航空安全、航行、经济管理、航空减排等方面不断增强国际话语权,提升我国民航在国际民航舞台上的影响力。

Related posts

台湾客机失踪55年悬疑半世纪 如今被证实坠海

王 敏

天津机场安检员在旅客托运行李中查获冷烟花

一潼

海航货运喜获9项软件著作权

赵辛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