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市场分析 市场分析 热点透析

综合交通枢纽安检互认及相关问题的思考

作者注:在“轨道上的机场”相关文件发布的时候,曾经受约写一篇稿子。一直思绪比较碎片化,没时间整理,就没有成文。刚好最近参加一个关于综合交通枢纽安检互认的会议。借此机会既谈一下对综合交通枢纽安检互认的思考,也延伸的谈一下对轨道上的机场、综合交通枢纽问题的认识。

  对于安检互信,主要应当考虑两方面的内容,第一要解决标准的问题,在解决好标准问题的前提之下,就必须解决好设计问题。以下是条目化的建议。

  一、标准,这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1.标准一定要统一,这个需要多方协调,或者必须有一方妥协,否则互认可能性不大。

  2.要注意分区标准,比如说民航的隔离区安检和入楼安检标准不一,而入楼安检在各机场都不统一。

  3.要统一标准的执行程度,比如说高铁禁止带一切刀具,个人其实一直以为禁止带管制刀具,所以不止一次带过水果刀上去。这个说明标准的制定是否符合实际,是否具备可执行力,就跟违章停车以及禁止吐痰、吸烟一样,如果法律法规不能得到良好的执行,制定的意义需要审视。在对接过程中,如果一方执行不力将无法确定责任。

  4.不要忽视整个标准规范体系,就是不但有建设规范,还有设备标准,不但有国内标准还有国际规范。民航是个国际化比较强的行业,其标准规范的调整要从世界大环境考虑,轨道则不然。

  5.标准制定要科学不要简单粗暴,不能一味从限制旅客的权利出发,不要老想让旅客戴手铐出门。有人提出说标准统一,所有交通工具不许带火、刀、酒,这就意味着在城市中,限制了没有汽车的老百姓在实体店的消费权利(只能步行或者自行车),也有人说可以用快递以及网络购物解决,这影响的是实体经济和老百姓的正常生活。虽然个人极端反对公共场所吸烟,但是必要的权利是需要保障的。

  简单说,安检互认的目的是方便老百姓,而交通枢纽中航空转高铁旅客只是旅客中的少数人群,不能以牺牲多数人的利益为代价去解决方便个别人的问题,这是公共建筑设计的起码认知。

  二、设计

  1、要评估必要性,由于条块分割和急于出成果的原因,我们现在一些枢纽建设的必要性没有经过详细论证。就是到底有多少旅客需要在枢纽间中转?用轨道交通解决高峰小时仅仅数以百计的旅客,投入数十亿资金把高铁拧到机场是否合适?高铁穿机场对机场的发展影响,包括对大多数航空旅客带来的可能不完全是利好。

  在讨论这一问题的时候,因为大多数人不习惯用数据说话,都喜欢拍脑袋。所以我经常告诉那些喜欢搞大航站楼、大交通中心的人一个概念,北京的国贸地铁站,高峰小时大概有4万人,你们知道这个相当于多大规模的机场吗?你们为了高峰小时千把辆车的机场建一个大交通中心,很多大的住宅区都应该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如果这都可以建,我们小区也应该建交通中心,这个交通中心的高峰小时流量与国内机场相比,至少能够排在前100位。

  2.要根据必要性量化设计目标,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就是增加新的功能流程等内容的时候要考虑到不同机场的特性,差异化应对。由于中国交通建筑设计水平目前情怀讲的比较多,缺少很多可以具体量化的指标,在具体设计的时候为了避免建成之后容量不足,往往片面依靠放大建设规模应对,这就带来基础设施浪费的风险。比如说同样是千万级机场,兰州的轨道交通与机场的关系跟其他旅客量相同的的机场就有很大差异。

  3.能够用规范标准和管理手段解决的尽量避免用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有人提出要在航站楼内对轨道与航空旅客中转的旅客建设建设单独的通道和流程,个人认为属于买椟还珠的行为,内容比较多,就不细说了。就是说不一定有需求就单独设置流程,有旅客脚臭就一定要在航站楼里设计一个公共洗脚屋。

  4.功能流程集约化设计,如果因为中转量需求必须考虑设置单独流程,应该从空间考虑流程,而不是平面,流线交叉在空间上比较好解决(其实个人极端反对交通建筑分层过多,影响灵活性),这是个人一直强调的。要靠专业设计人员,而不是工程人员去决策规划设计问题。这也是中国综合交通中心枢纽建设到具体战术层面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以交通冠名的交通枢纽建设主要由交通出身人员研究落实或主管交通的部门在决策,而交通枢纽则是建立在集交通、市政以及建筑和城市规划之上的综合性融合性技术。这也是多年以来,中国交通枢纽缺乏创新的原因。个人在当初武汉T3航站楼投标的方案中,核心的设计思路就是让综合交通中心在航站楼前消失。

  5.再强调一下,公建设计要考虑尽量解决大多数人的刚性需求,不能因为少数人方便性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

  个人认为,不管是交通强国也好,民航强国也好,交通枢纽的创新占据核心地位。如何能够创新?首先要改变只会做加法的思维模式。简单说,为了应对新的需求,不应当只想到不断的增加规模,增加高度,增加层数,增加设备 ,或者增加绿化。是不是越大越好?封建王朝皇帝也没有说做一个世界最大寝室,所以综合交通枢纽要创新引领,在解决高大上的问题之外,必须要在规划层面上解决综合交通中心-车道边-航站楼的惯性加法思维模式,在航站楼内部要解决不断增加基础设施应对功能需求的问题。要建立减法思维,要形成一体化的交通解决方案才能够确定交通强国在这一领域的地位。

来源:民航资源网 作者:孙伟 

Related posts

民航大蓝洞:基于ADSB的交通流态势分析

一潼

明年可坐直升机逛重庆 3年后通用机场网络全覆盖

一潼

人工智能又入政府报告 那过去的一年中国AI产业和学术创新表现如何

一潼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