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

机场智慧安保是一个有机生命体

       ——中国机场安防网专访民航二所张平

“智慧的机场安保体系应该是个有机的生命体,它像人一样思考,会根据周边不同的安全态势做出响应,并在运行中不断学习进步和优化完善。”中国民航局第二研究所航空安全技术研究室(下称“民航二所”)张平主任在接受中国机场安防网采访时如此说道。他认为,“机场智慧安保”在机场建设中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应该先立项再以技术带动项目来发展然而横亘在面前的是顶层设计的缺位、新技术新产品的成熟度和工程化水平不足等亟待突破的重重障碍。

当时间的轨道驶入21世纪前叶,一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演绎了城市文明,以符号的形式对人类思想开始“入侵”。尤其是在物联网技术和网络飞速发展的推动下,城市建设似乎已然到了“无智慧不城市”的阶段,交通、建筑、家居、医疗、养老、物业、安防、旅游、社区等等,凡是能想到的领域都能被冠以智慧的名号。

当快捷又高端的飞机越来越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机场随之承担的安全责任越来越重大,特别是在藏独、疆突、恐怖主义等等危机四伏、屡生事端的环境下,机场安全正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公共安全越来越引发人们的重视,“机场智慧安保”亦被逐渐提到议程。但遗憾的是,在信息传播已经十分发达的今天,关于机场安全建设的信息传播却十分不如人意,“机场智慧安保”即便已被提上议程也是鲜有人知。

日前,中国机场安防网采访了中国民航局第二研究所航空安全技术研究室张平主任,就机场智慧安保与机场安全建设发展相关问题做了交流,作为民航空管系统“十佳青年”获得者高级工程师的张平对此侃侃而谈,言语间透露着一个技术研究员对于“大项目”和大环境的些许憧憬与隐忧。


机场安防集成监控平台(民航二所供图)

智慧安保是机场的“一条腿”,势必将纳入建设重点规划

理解的机场智慧安保是能对各类安保信息保持持续敏感,能主动分析和评估威胁风险,能识别保安过程并配置相应资源,能对风险和威胁做出快速反应,实现从事后到事前、从个人到组织、从局部到系统的机场闭环安保管理并在过程中不断学习进步的安保智慧有机体”张平说道,“它的本质是利用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将航空保安管理体系SeMS理念应用在机场安保工作中的有益尝试,从概念理解到实际中掌握,用实践来检验真理。”

在张平看来,一套智慧的安保体系,就是一个有着旺盛生命力的有机体,它有着发达的神经网络和敏锐触觉,能够快速感知和接受信息;对非法干扰、突发事件等紧急情况迅速作出反应,并快速下达应急指令;像人一样的“思进取”,对处理过的威胁事件有记忆能力,也会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序做“预判断”,并在系统运行中不断提升完善,不断学习进步。

安保智慧有机体能将安保人员从纷繁的“盯屏”等机械工作中解放出来,将工作重心转向安防业务的提高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中。在传统的机场安防体系中,人机配置主要解决安防的日常业务,人在其中处于较为被动的“被牵着鼻子走”的角色。智慧化的安全系统可以由技术设备代替人力的日常工作,而人的工作转向降低风险,风险预判,信息识别等,这就是技术进步带动管理提升的过程。

理想总是很丰满,张平坦言,目前国内乃至国际上都尚未出现这样理想化的机场智慧安保体系,但随着机场企业用户、公安管理部门、民航局等相关方面对机场智慧安保的接受度日趋提高,机场智慧安保必将纳入规划机场新、改、扩建纳入重点规划中。“如果把机场的运行比作一个人体,安全和效率则是它的两条腿,缺一不可,行而成立,我们也在努力。”张平认为,再好的概念主张和设计规划,只有真正落实并且实现了才有价值可言。


机场工作人员非接触身份识别(民航二所供图)

机场智慧安保应投入和扶持,先立项再以技术带动项目

谈及机场智慧安保的落脚点,张平直言,站在科研机构的立场,智慧安保的落地和推广应该从加强科研的投入和扶持入手,以科研带动项目,项目带动机场安防水平的提升,制定统一的建设模式和标准,让各方都参与其中,建立一个全面完善的智慧机场安全建设体系。

据张平介绍,机场智慧安保可以遵循“科研支持——项目试点——项目放大——推广使用”这一操作模式,如此一来,民航管理部门、机场、产品供应商集成商等各个层次都能参与进来,齐心协力齐头并进。立了项,相关部门就会跟进统一的建设标准,全局规划后进行项目试点,再根据试点情况做局部调整,这一过程都得有个统一的模式和准则,从顶层设计到全局规划,步步为营。

张平指出,目前国内比较普遍的是项目直接由系统集成商推行,这种模式直接、快速,但是效果不一定好。“机场智慧安保还不到百花齐放的时候,要在全国范围形成规模化的机场智慧安保体系,必须要有统一的建设模式和标准,不论技术标准还是企业约束标准,都要从整体上制定统一的规范,太多的细枝末节只会导致混乱根本不会呈现百花盛开的喜人局面”。

项目还是要以科研作为最终推动力的,毕竟科学技术是第一成产力。民航二所立足于民航行业,长期从事航空安全领域的应用研究、软件开发、技术集成、行业规划以及整体解决方案,致力于推动新技术在航空安全领域的应用比较有代表性的航空安全系统主要有:机场控制区人员及车辆安全管理系统、基于物联网的机场安保可视化监管平台、民航(机场)安全保卫信息系统、基于RFID的行李预检追踪系统等,这些产品已成功应用于各民航地区管理局、监管局以及国内数十个机场。另外,民航二所所研制的机场跑道异物探测(FOD)监测系统,利用毫米波雷达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可以对机场跑道异物(小到2-75px)在第一时间内探测并告警,并通过视觉增强和去雾霾功能的光学设备进行全天候定位确认。该系统可彻底取代目前机场跑道异物人工定时巡视,靠人眼近距离搜寻的工作方式,提高跑道安全管理水平和效率,目前已在西部某机场试点。

机场工作人员非接触身份识别(民航二所供图)

机场智慧安保带着问题出发,且行且珍惜

尽管机场智慧安保的概念逐渐清晰化,落地建设的也已开始布局,但在张平看来,无论对规划者还是实施者而言,仍有许多问题横亘在面前,亟待解决。

新技术新产品的工程化水平是其一,“新技术的研发要以实际应用作为其价值的判断标准,目前来看,相关技术和产品的工程化水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科研单位和生产厂家的共同努力来完成。

另外机场智慧安保的宣传还不够,理念还未深入人心。加强宣传和培训工作是机场智慧安保落脚的一个关键点,通过诸如机场安保论坛这样类似的平台,使得 “机场智慧安保”的概念深入人心,搭建“产学研用”的平台,从观念上为智慧安保寻求突破口。

再者,顶层设计和全局规划的缺位;项目缺乏有经验的系统集成商来运营等等这些都是建设智慧安保体系尚待解决的问题。

但尽管如此,随着技术产品不断走向成熟,智能化、信息化发展已成必然之势,这将推动智慧安保产业链爆发式的增长。“边走边瞧吧,出发了才有将来”。

 

                                                           (作者:陈晓玲)

 

Related posts

全国人大代表谭平川:“智慧机场2.0”让安检验证时间减半

一潼

刘清贵谈飞行监控:一手抓“物”,一手抓“人因”

一潼

解读|服务放心“中” 便利“转”出来

一潼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