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民航安全岂是儿戏 除“诈弹”需多方行动

    中国民航网讯:5月22日,又一场“诈弹”事件被证明是虚惊一场。

  据了解,吉祥航空某航班执行上海虹桥至新疆乌鲁木齐航班在兰州上空向空管部门请求备降,该机上一名乘客向机组人员所递纸条上有“引爆”字样,他解释:怀疑其两名同伴用他人姓名托运行李。相关各单位紧急联动,该航班在中川机场紧急备降,公安、消防、武警迅速介入。

  然而,事后证明,这是一场由旅客导演的不折不扣的闹剧:由于其两名同伴因个人原因未能赶上航班,该乘客选择了不理性、不负责的做法来发泄情绪,这才有了前面的一系列的紧张“剧情”。

  对于这件事,笔者想问:民航安全岂是儿戏?

  众所周知,安全是民航行业的生命线。重视安全,是民航对于旅客生命财产高度负责任的一种优秀的行业文化。在民航全行业的努力下,多年来,中国民航积累下了难得的安全运行业绩。可是近年来,一次次“诈弹”的不和谐音,考验着公众敏感的神经,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诈弹”事件看似普通的恶作剧,实则危害巨大。首先是社会影响恶劣。一旦发生“诈弹”事件,极易造成社会公众恐慌,成为造成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因素。其次,造成巨额损失。事件发生后,民航各部门以及公安、消防、武警等部门动员大量的人力、物力排查险情,消耗大量宝贵的社会资源。为指挥有“诈弹”航班快速落地,航班往往改变原有行进路线备降、返航,空中其它航班要为其避让,既增加了航班飞行的危险性,也促成了燃油损耗增加等浪费。再次,损害其他旅客权益。除了“诈弹”事件打乱旅客的既定行程,易造成旅客自身损失,如商业谈判失约等造成经济损失,旅客身处危险情境之中也可能造成不可见的心理损伤。

  细数危害,仅以上述寥寥几字还难以说清。屡屡出现“诈弹”现象,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多方采取措施,主动出击,让这种既有失道德、又违反法律的行为越来越少,乃至销声匿迹。

  一是积极倡导诚信、友善的社会文化。有人说,国家实力的比拼到最后比的就是文化。在诚信、友善的文化氛围下,全社会公民尊重、遵守公共秩序,能够站在国家、社会和其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和做事,将有助于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合力。“诈弹”之类的闹剧自然会越来越少,民航飞行会更加安全有序。

  二是积极推动完善相关立法。“诈弹”事件之所以频发,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法律法规层面惩戒力度不够,致使事件的始作俑者违法成本太低。要加大针对此类事件的法律法规制定完善,明确违法界定等细节,加大惩戒的力度,让热衷于“诈弹”者不敢轻动违法的念头。

  三是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引导。即广泛利用社会媒体宣传该类事件的危害性、严重性,组织社会公众开展对此类事件的探讨,向公众灌输正确的理念、价值观以及应对此类事件的方法。一方面让公众远离不当行为,又能使公众在遇到时能够正确处置,将损失降到最低。

  四是细化完善处置机制程序。随着“诈弹”事件发生次数的增多,相关单位和部门也可以事后总结,以进一步的完善处置的机制,甚至形成标准化程序。这样就能够在同类事件发生时反应更迅速、行动更从容,能够合理地安排应对人力、物力、财力,有效地节省社会资源,减少了无谓的消耗。

Related posts

南京机场疫情思考:我们能用什么样的工具追查机场疫情?

一潼

1415亿!香港历史最贵工程如何改变香港机场

一潼

飞行员航前酒测超标相关问题释疑

一潼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