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就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各种风险挑战以及不确定难预料的因素明显增多,我们必须坚决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民航安全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心怀“国之大者”,在交通强国民航新篇章建设中,在构建新安全格局中展现民航担当。
一、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根本遵循,牢固树立“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安全理念
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重大战略思想,并对内容进行系统性阐述,高屋建瓴,高瞻远瞩,指导着国家安全各层面方针政策的制定,同时也指导着民航安全建设和发展方向。民航安全作为国家安全体系和安全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是增强国际话语权、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支撑。它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政治稳定,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于促进社会稳定、保障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总体国家安全观背景下,党和国家对民航安全工作提出更高要求,民航安全事关重大,要站在国家战略和国家安全的高度总体规划和统筹协调。
如今,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全球经济、政治格局深刻变革,国际民航竞争格局加快演化。随着人工智能的出现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面对新要求、新变化、新技术,民航业以及全体民航人迎来新的挑战。
民航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和当前形势的复杂严峻性,要求航空运行绝对安全、人民生命绝对安全。笔者认为做到“两个绝对安全”有两个关键要素,一是责任到人,二是应急兜底。安全从来不是少数人的管理,必须充分依靠每个人的担当。民航安全运行链条长、环节多、专业性强,每个岗位作业人员都是保障安全的重要一环。不安全事件不可能完全杜绝,那么快速、妥善的应急处置就是维护生命财产安全的最后屏障。今年“安全生产月”的主题“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正好契合了这两个关键要素。每名从业人员都必须牢固树立“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安全理念,掌握安全发展的主动权,用主观能动性筑牢安全生产防线。“人人讲安全”,就是要人人具有主动安全的意识,学习掌握安全常识和技能,由被动型“要我安全”转变为自发型“我要安全”,自觉做安全第一责任人,不仅实现安全管理者天天讲安全,还要做到作业人员时时心中有安全;“个个会应急”,就是不仅要实现应急预案完善齐备,还要每个人都能在紧急情况下沉着冷静、有效应对。
二、从机场安全管理薄弱环节精准切入,深刻剖析问题根源
行业发生的不安全事件让我们清醒认识到,当前民航“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局面尚未完全形成,安全意识“上热中温下冷”问题还比较突出,安全基础还不是很牢固,薄弱环节依然存在,安全生产工作任重道远。
责任不落实。新《安全生产法》强调,企业中的每个人都负有安全责任,都是安全第一责任人。从企业主要负责人,到部门负责人、班组长,再到一线员工,安全责任制链条清晰完整、层层分解、有机协同。只有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个岗位每名员工,才能增强安全综合保障能力。目前东部机场集团各机场虽然安全管理机构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安全责任制、安全承诺书齐备,但只是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还存在安全责任清单不够细致、差异化不足、针对性不强等缺陷,效果发挥不完全,未能做到有其职尽其责,侧重领导安全生产责任,没有完全实现压力层层传导、责任级级落实。
培训不到位。民航从业人员的水平缺失和素质缺失一直是民航安全领域不可回避的“硬伤”。随着新时代民航快速发展和新技术广泛应用,对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员工需要高质量的安全培训。但从工作实践来看,很多机场只重视提升员工的安全操作技能,忽视树立“我要安全”意识;培训走过场,授课方式呆板,教学内容过时冗杂,部分培训形式大于实效。
作风不严谨。“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绝不是空话。分析近年来国内发生的人为差错导致的不安全事件,大多因为作风建设不严不实。“三个敬畏”停留在墙上、会上,没有做到入脑入心;从业人员责任心不强,缺乏工作激情;从业人员没有熟练掌握工作准则、行动指南,操作欠缺规范化、标准化,还存在冒险蛮干、习惯性违章的情况。
应急不务实。应急预案是应急工作的行动指南,必须科学合理、有效适用、动态修订,确保符合当前安全形势。但现实情况往往是预案众多、内容冗长,应对措施缺乏可操作性;内容更新不及时、不全面;应急演练重在“演”,“练”的实效差强人意,全员应急知识培训、全员危机意识和应急能力培育亟待进一步加强。
三、从五个方面持续发力,坚决筑牢航空安全屏障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家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矛盾、风险、挑战相互交织作用,“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总体国家安全观蓝图下民航企业的使命和目标要求我们在五个方面发力,让每个人都具有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把安全牢记在心,将应急落实到行,构建大安全、大应急格局,筑牢航空安全屏障。
一是在深入推进安全文化建设上持续发力。将安全的“刚性”与文化的“软性”相融合,使其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深入推进民航安全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任何不安全事件发生前都有细微征兆,最熟悉、最能发现安全隐患的往往是一线岗位人员。大力促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增强一线员工安全“主人翁”意识,营造对安全隐患、工作短板勇于报送,对存在问题积极提出意见建议,主动参与到安全管理中的浓厚氛围。各级管理人员不仅要把员工的主动报告当作改进提升工作的命令和动力,积极听取一线员工意见,更要引导员工自发自觉自愿地发现、报告身边的安全风险隐患。
二是在全面夯实安全责任上持续发力。持之以恒地贯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天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务必细化清单、压实责任。每名民航从业人员都要牢牢绷紧安全思想弦,切实增强以“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职责”为内核的敬畏意识;在行动上按照“三管三必须”原则,落实“四个责任”,层层传导压力,级级压实责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眼里不揉沙子”的态度扎实做好本职工作,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三是在健全完善安全管理体系上持续发力。推动机场安全管理体系(SMS)建设,建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要制定完善运行手册,推动安全管理标准化、科学化、实用化,将SMS理念融入机场日常运行管理中。要加快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深入排查安全隐患,梳理危险源库和隐患清单,运用风险管理工具评价,进一步提升安全风险防范和隐患排查治理水平。要实行安全绩效管理,合理确定安全绩效指标目标,通过监测安全绩效,全面、准确、动态掌握安全状态,落实针对性安全管理措施,实现安全关口前移。在制度体系上,既要严格落实规章,也要科学接地气,防范层层加码、轻易提高安全系数。广大员工内心不认同的制度举措在执行上一定会出现偏差,导致更大范围的要求形同虚设,这从表面上看是有章不循,深层次的原因是制度程序不合理。
四是在科学优化安全培训上持续发力。安全培训是强化民航员工安全意识、树立安全观念、规范安全行为、确保航空安全的有效手段。要健全安全培训体系,实现安全培训全员覆盖,把安全培训与技能培训有机结合,瞄准业务缺陷、技术弱项、能力差距,提高全员安全素养。要强化内部培训体系建设,选拔、打造过硬的内训师队伍,开发专业化课程,增强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机制、反馈机制,及时督导培训进度、检验培训效果,从而进一步改进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
五是在持续加强应急能力建设上持续发力。持续加强机场应急能力建设,要动态修订应急预案,注重预案的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研究把握不同突发事件处置的特点,不断完善信息报告和交互机制、应急救援联动响应机制。要抓好应急演练,合理制订演练计划,坚持多形式演练,在演练中检验预案、锻炼队伍、磨合机制。要强化应急培训,狠抓关键队伍专业应急救援水平提升,努力提升全员应急知识和通用应急能力的掌握程度,使每名员工都掌握应急基本步骤和原则,熟悉应急预案和措施,做到临危不乱、有效处置。
习近平总书记“安全是民航业的生命线”的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民航的本质内涵和工作主线。安全是民航一切工作的基础,没有安全就没有高质量发展。我们要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国家安全使命任务,树立“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安全理念,以“万无一失”的意识,始终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和见叶知秋的敏锐,持续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有效防范化解民航各类安全风险和隐患,守住“一失万无”的底线,以更高站位、更严标准、更实举措推动总体国家安全观在民航落地落实,在构建新安全格局中展现民航担当。
来源:中国民航报 (作者:朱文松,东部机场集团总经理) 编辑|张 薇 校对|孙文瑾 审核|程 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