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与空管 市场分析 市场分析 技术应用 新品新技术 热点透析 系统集成

用“科技魔法”打破“雷雨魔咒”

近期,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全国各地机场航站楼逐渐恢复了往日的人气。络绎不绝的旅客怀着对远方的向往,兴奋地买好机票,准备踏上久违的假期之旅。然而,与暑运一同到来的还有频繁的雷雨天气。

暑期出行,雷雨天气导致的航班延误最令人头疼。面对雷雨引起的航班延误,旅客往往有很多不理解:“这儿也没下雨,怎么就不能飞?”“只是一场雨而已,绕过去不就好了?”“天都晴了,飞机怎么还不上跑道?”

事实上,雷雨是在空气极端不稳定情况下出现的剧烈天气现象。与一般降水不同,雷雨天气往往伴随着雷击、冰雹、积冰、大风、大雨、风切变和低能见度等恶劣天气状况。飞机在雷雨天气下飞行会出现剧烈颠簸,甚至产生仪表失灵、通信中断、发动机熄火、飞行器机身损坏等严重后果,飞行安全将受到较大影响。因此,航空公司在雷雨天气下会选择推迟或取消航班。

8.jpg

薛红伟 绘

从旅客角度来说,雷雨天气下航班延误大大增加了出行的时间成本,强对流天气的不可预测性又加剧了人们的烦躁情绪。从民航行业角度来说,一架飞机从起飞到落地,再到完成过站再次起飞,涉及几十个保障节点,需要十几家驻场单位共同完成。由此可见,解决雷雨问题,还真的不是“雨停了,赶紧飞就好了”这么简单。

近年来,为了优化旅客出行体验,提高雷雨季节航班正常率,民航业采取了不少措施。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智慧民航建设,加强气象态势预判,增强民航各单位的协同能力。为提高运行效率和运行品质,保证航班正常,2018年9月,民航局明确由千万级(含)以上机场、空管单位牵头,驻场各运行和保障单位参加,成立大型机场运管委(以下简称“运管委”)。每到雷雨季节,运管委各成员单位就会进行“面对面”会商决策,重点开展大面积航班延误应急处置、航班计划动态调整等工作。而为了打破各驻场单位间的信息壁垒,A-CDM(协同决策)系统应运而生。该系统的出现改变了航班运行保障三大主体——航空公司、机场、空管——各自为政的状态,结束了通过电话、传真等手段传递运行信息的“传统时代”。以一架飞机正常运行为例,空管聚焦“空中”,根据空中通行能力和地面保障能力,进行放行时隙分配,并向A-CDM系统提供计算起飞时间(CTOT);A-CDM系统则聚焦“地面”,统一调配地面资源和评估保障能力,向空管反馈目标撤轮挡时间(TOBT)。航空公司参照A-CDM系统中的TOBT,完成地面保障,参与放行排序。如果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在A-CDM系统中,各方都可以看到,从而在后续环节及时进行调整。据统计,千万级机场每日小延误临界航班协调成功率为50%~80%,提高机场整体放行正常率2%~5%。

除A-CDM系统外,更多智慧化的新技术也有望为破解雷雨延误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推进地空宽带通信系统(ATG)的研发工作。在ATG的支持下,每架飞机都被视为移动的信息采集器,可以实时回传航路上的气象信息。此后,叠加数字孪生技术,管理部门就能在数字空间中“绘制”出一张实时的气象云图,从而为航班运行提供更加及时、准确的运控支持。不要小看这一点改变,“瞬息万变”是气象信息的最大特点,而及时、准确获取气象信息,对提升整体运行保障效率无疑至关重要。目前,ATG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进展,相信很快就将与广大旅客见面。

除此之外,一些企业还希望通过人工智能(AI)技术对强对流天气起止时间、覆盖范围、移动态势、强度分布等进行精准预测。AI技术希望对航班起飞前0小时~2小时的气象信息进行精准预报,以支撑航企在运行阶段的决策。由此可见,随着智慧民航建设脚步的加快,旅客在雷雨季节的乘机出行将更加从容。

来源:中国民航报,记者:王艺超

Related posts

每天超3.7亿人次用快递!上半年快递量超2016年全年

一潼

刷脸时代来袭?人脸识别和虹膜识别掀起新浪潮!

赵辛

欧洲航空安全局正式发布多项无人机管理措施

赵辛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