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市场分析 热点透析

机场员工人身安全分析研究

摘要:我国的民航安全关注点主要集中在飞行安全和对乘客的保护上面,其实,地面安全的范围远远大于人们的想象,其中,大量的员工人身伤害事件发生使得民航业成为了一个高人身伤害风险的行业。在此背景下,机场员工的人身安全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选取10个机场员工人身安全案例进行分析,并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不安全行为的前提条件和组织因素等方面对机场员工人身安全进行系统性分析总结。为了减少人身伤害事件的发生,本文从监管体制、规章标准、劳动防护用品配备、系统安全管理、作业现场管理和人机匹配、应急处置能力几个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航站楼、BIM、净高

一、机场安全运行与员工人身安全

(一)机场运行安全与员工人身安全的现状与挑战

目前,我国的民航安全关注点主要集中在飞行安全和对乘客的保护上面,其实,地面安全的范围远远大于人们的想象。地面安全包含飞机地面损坏、设施设备损坏、人身伤害几大类,而且,在发生飞机地面损坏事件或者设施设备损坏事件时,经常伴随着民航从业员工的人身伤害。美国劳动统计局报告指出,2007年美国航空运输产业的综合事故率每100个全职员工存在9.9例,其中大部分的人身伤害都发生在地面操作职位,而非飞行运行职位。大量的员工人身伤害事件发生使得民航业成为了一个高人身伤害风险的行业,在此背景下,机场员工的人身安全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机场的生产运行是一种结合多工种,多环节的系统工程,具有工作点多、线长,作业链条分散、协作性强,受环境影响较大,再加上现代民航运输具有较高的连续性和复杂性,使得机场生产作业中隐藏着比其他行业更多的不安全因素和更大的风险。在机场的现场生产中,由于气象灾害、环境因素、违章操作、管理失误等问题造成的员工伤亡事故时有发生。2018年8月21日下午,台北桃园机场一处不停航施工现场发生塌方事故,3名受困工人经急救仍回天乏术;9月1日,俄罗斯UT航空一架波音738客机在索契机场降落时冲出跑道,机上无人员伤亡,但机场一名地勤人员在救援中因为心脏病去世;9月4日,浦东机场一名机务人员在机坪做飞机定检时晕倒,经抢救无效死亡。这些案例的发生不得不引起人们对机场安全生产重要性的又一轮深层次思考。

机场员工人身安全的基础是机场安全生产管理,当前,机场安全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机场安全面临着新的挑战,具体表现为:一、机场业务不断扩增。随着航班架次、旅客吞吐量,货邮运输量的迅猛增长,国际和地区航班也在不断增加,机场业务越来越繁忙,航空配餐、航空器维修、贵宾服务等业务也陆续地发展起来。与此同时红眼航班、危险品运输量的增多,给机场安全生产造成更大的压力;二、机场环境日趋复杂。机场的业务扩增使得机场规模不断朝着大型化方向发展,为了满足机场旅客吞吐量和货邮运输量的需求,机场范围逐步扩大,净空、空防、电磁环境、鸟害等都考验着机场的安全生产;三、管理内容更加多样。随着机场业务的增加,驻场单位不断增多,大量的货物、人员、装备等生产要素,货运仓库、维修机库、加油站也集中在机场范围内,新机型、新设备、新技术层出不穷,机场安全管理的对象和内容也更加多样。

(二)机场现场作业特点

机场在航空运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航空器的起点和终点,也是旅客和货物的集结点,由于受交通运输领域极高的安保要求和当前世界自动化技术的约束,机场的生产作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虽然部分行李转运作业采用了自动化机械,但需要人为操作的环节依旧很多,机场的作业环境复杂,涉及面广,综合性强,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机场环境复杂多变。一是自然环境,民航运输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饭,受环境影响较大,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寒,白昼还是深夜,机场都要持续作业,这对员工的身心和机械的环境适应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所有交通方式中,民航是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即使是常见的大风、雨雪、低能见度天气都会扰乱机场的生产秩序。二是机场运行环境,如地面环境、净空环境、电磁环境等,其中地面环境就包括道面适用性、外来物防治情况、地面标志标线、泛光照明、设备布局等。

2、人机交互界面复杂。一是航空器种类众多,不同的机型有不同的保障要求,如安全净距、舱门高度、重心包线等,对人员和设备的保障程序和安全管理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二是机场作业面积较大,特别是飞行区作业往往是在数百米甚至上千米的距离上展开,使得保障作业呈现流动分散的特点。三是作业设备复杂多样,《民用机场专用设备管理规定》中用于航空器地面服务的专用设备就多达18类,除此之外,还有大量不属于专用设备规章管理的车辆设备和无动力设备。一架航班过站至少要经过牵引、对接廊桥或客梯车、加油、配餐、装卸等流程,其中大部分工作都要靠半自动化的设备完成,人员与车辆、设备接触密切、频繁。

3、劳动密集程度较高。机场的大部分保障是需要人工完成的,如指挥、装卸、配餐、清洁、检修、安检等,而每一架航班的保障都要经历30多项流程,百余名工作人员的协作,流程较多,且在有限的时间和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劳动密集程度较高。为了适应航班运行的节奏,机场都是24小时连续作业,员工采取轮班制以保证工作效率。人们的生活作息规律不可能确保每一名工作人员一直拥有充足的体力和精力,因此,民航业务的连续性就要求员工不断调整以适应密集的作业。

4、员工素质参差不齐。人是一切生产活动的主体,机场从业人员是否重视安全,是否具有较高的素质,对机场能否安全运行起到关重要的影响。机场从业人员的工作与旅客、航空器、大型设备直接接触,因此他们的资质能力、身心素质、安全意识以及工作作风直接决定了机场的安全运行——机场的劳动强度较大,如果身体素质差,就容易导致疲劳、注意力下降,带来安全隐患;如果安全意识淡薄,安全保护措施采取不到位,当发生不安全事件时,极易造成人身伤害;由于国内机场普遍采用的派遣制和外包制用工,员工培训周期较短,而且很多一线岗位招收的作业人员学历相对较低,虽然踏实肯干,但规章制度理解不足,安全保护措施采取不到位。同时,由于机场作业的复杂性,人机交互界面较多,日积月累也会产生松懈和麻痹思想,错、忘、漏和流于形式的现象就容易导致安全事故。

二、机场员工人身安全案例分析与总结

下面,我们通过10起案例,对不同类型造成的机场员工人身伤害事件进行分析。

案例一

     2016年1月6日9时左右,某机场2名安全监护员在机坪执行监护任务时,被一辆失控的航油公司勤务车辆撞伤。事故发生时,航油勤务车正在变道,因路面湿滑,车辆失控造成180度掉头,伤及人员。

直接原因分析:路面湿滑造成车辆刹车效应较差,加之车辆驾驶员变道时观察不周,没有减速,勤务车驾驶员违反了《民用机场航空器活动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则》第22条:车辆须避让在航空器旁工作的地勤人员。

案例二

     2014年5月,国内某机场发生一起飞机牵引过程中致机务人员死亡的事故。某航司的机务人员在向机库拖拽A321飞机时,当牵引车顶推达到一定角度后,摘掉牵引杆时飞机发生了侧滑,该机务试图上前阻止飞机滑动,结果发生了机务员被飞机碾轧死亡的事故。

直接原因分析:由于该航空公司机务人员的长期习惯性违章,致使不安全行为在特定的条件下形成了事故链条。这架被拖拽的A321飞机没有打开APU,刹车储压器压力很低,客观上造成机上人员在飞机侧滑时无法及时刹车;机上是一名刚拿到执照的机务,牵引飞机时的操作经验和应急处置能力明显不足;牵引车顶推没有完全到位,使原本应东西方向的飞机与南北方向略低的机坪形成夹角,造成了飞机发生侧滑;机务人员在没有轮挡的情况下,企图阻止航空器滑动,对此类隐患的应急处置预案缺失;机务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在发生紧急情况时没有第一时间对自身安全做出保护性反应。

案例三

     2012年11月22日,南京禄口机场发生一起惨剧,上午07:15左右,一辆旅客摆渡车在倒车时,将一名女性地勤人员撞倒,随后车轮倾轧过去,造成该名地勤当场死亡。

1553571653228196.png

直接原因分析:1、天气原因:事发时晨雾尚未散去,摆渡车体积庞大,倒车时视线不佳;2、驾驶员在无人指挥的情况下倒车,违反了《民用机场运行安全管理规定》(CCAR-140)第一百二十七条“车辆在机坪行驶路线、固定停放点之外倒车应当有人指挥,指挥信号和意图应当明确,确保安全”;3、事发登机口附近道路设计不合理,如果不倒车就无法转弯;4、长期存在旅客摆渡车在此倒车的情况,机场管理机构未设置道路标线和警示标识;5、该地勤人员未注意观察,避让大型保障设备。

案例四

     2017年7月22日,美国西南佛罗里达国际机场一名工作人员被闪电击中,全身出现三级烧伤。还好,这位名叫AustinDunn的工作人员幸免于难。当时,AustinDunn在停机坪上与其他人一起为一架飞机作起飞前的准备工作。他站在靠近机头的位置,一道闪电突然将他击倒在地。AustinDunn的手、脚、胸部都受伤,脑部出血,并有严重的肌肉伤害。

1553571673897852.png

直接原因分析:机场是雷电的高发区,近些年来,机场遭受雷击的事件屡屡见诸报端,飞行区内没有防雷装置的小型建筑物内、敞篷车(平台车、传送带车、行李拖车等)、停机坪、设备停放区、跑道、滑行道等空旷区域,客梯车或靠近登机梯3米内的范围都属于雷击危险区域。

案例五

     2016年8月24日,双流机场一名加油员因高温晕倒在机坪上。当时成都连续6天35℃以上高温。

直接原因分析:在高温高湿或强辐射热的气象条件下,人们长期在户外活动,就会导致人体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发生中暑。中暑是典型的气象过敏反应,产生中暑的因素除了气温外,还有湿度、日照、高温环境暴露时间、体制强弱、营养状况、水盐供给以及健康状况有关。

案例六

     2017年12月29日,日本鹿儿岛机场一架海上保安厅的Saab340B飞机在牵引时发生意外,一名进行飞机准备作业的机务人员被压到机翼下,送医途中不治身亡。当时现场共有10名机务进行飞机牵引作业,飞机突然倾斜,左机翼触到地面,导致该名机务头部被压在机翼下。

1553571702427023.png

直接原因分析:1、机务人员观察不周,监控不到位,2、未建立有效的通讯联络,3、牵引车驾驶员精力不集中,应急处置不当,配合不协调;4、机务人员未正确佩戴劳保用品;5、Saab340B机型设计缺陷,存在机翼易倾斜的问题。

案例七

     2017年10月9日下午,香港国际机场一辆正在进行装货作业的升降平台车突然起火,一名地勤工人坠地受伤。事发时,该升降平台车正在为美国航空AA192航班装货,飞机上无机组人员和乘客。美航发言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车辆在准备向飞机货舱装货时出现“技术故障”,着火并引发货物托盘燃烧,但消防人员很快将火扑灭。有一名处理货物的地勤人员为逃生而坠地。该名59岁陈姓男子的手、脚、脸部都受伤,被紧急送医救治。

原因分析:1、升降平台车出现故障并起火导致该事件发生,地勤人员在作业前对升降平台车的检查不到位,此外,升降平台车的维护存在漏洞也是导致技术故障起火的原因;2、地勤人员对升降平台车的操作及应急情况处置存在欠缺。

案例八

     2016年9月8日,香港赤鱲角国际机场一名机务工程师驾驶轻型客货车行经25号机位时,由登机桥一侧向前驶出,以弧形路线驶入停机坪,其后突然高速冲向100米外的一架港龙A333客机,径直撞向客机腹部时,突然向右转向,直中客机左侧发动机,被推行约10多米。司机头部、手部受伤出血,但神志清醒,被困车厢时伸手呼救,被救出后,情况加重,随即送玛嘉烈医院救治。肇事司机事发前因身体不适,已向值班经理告假,经值班经理批准驾车返回休息室途中发生事故。

1553571719820407.png

直接原因分析:1、驾驶员身体不适但仍驾驶车辆,属于严重违反交通安全规定的行为,《香港机场机坪车辆管理手册》第3.7款规定“任何人不得在酒精、药物的作用下或是感到困倦、影响到驾驶能力的情况下开车”;2、主管得知该工程师身体不适后,可能由于商业压力,只准许其返回休息室,未充分评估其身体状况,或安排其他人员送医;3、从其避让路径和刹车痕迹来看,若车辆装载有前后台联动的监控终端,可以尽早预警,避免危险接近的行为。

案例九

     2018年1月23日,浦东机场T2候机楼,某航地服部装卸中心一辆皮卡车追尾正在231登机口上客的机场摆渡车,车头变形严重,皮卡车驾驶员抢救无效死亡。

1553571747152615.png

1553571748770350.png

直接原因分析:根据现场照片来看,该驾驶员注意力不集中,未发现前方停放的摆渡车,违反了《民用机场航空器活动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则》第21条;该驾驶员未按规定路线靠右行驶,违反了《民用机场航空器活动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则》第5条;车辆变形情况说明,皮卡车速度超过25km/h,违反了《民用机场航空器活动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则》第22条。

案例十

     2016年5月20日,一架德国LGW航空公司DHC-8-400客机(注册号D-ABQB)在德国卡尔茨鲁尔机场过站保障时,一辆加水车在地面人员指挥下靠近飞机作业,结果车辆撞上飞机,地面指挥人员被卡在飞机与加水车之间。事故造成这名地面人员当场死亡,飞机受损严重。

直接原因分析:1、驾驶员倒车时注意力集中在右后视镜,未注意到指挥员;指挥员未确保轮挡随时发挥作用;指挥员站位不符合IATA机场勤务手册AHM917的要求;2、未配备倒车影像、对讲机等;3、夜间保障存在倒车视距狭窄、作业疲劳等问题,作业环境嘈杂(加水作业靠近运行的APU)。

案例十一

     2018年6月20日,A330执行三亚-广州航班,旅客登机、行李货物装卸结束后,三亚机场监装人员对航班后货舱进行检查时,头部碰到货舱门上沿,从行李传送带摔到地面(距地面3.66米),颅内出血,送医院救治。

直接原因分析:1、监装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在未采取安全措施的情况下进行登高和临边作业;2、行李传送带车的设计特点虽然可以承载操作人员安全行走和开关舱门作业,但相应的安全措施不完善,存在货物或人员掉落的风险,应加装护栏;3、应针对不同机型制订相应的勤务及装卸作业流程,并制订风险缓解措施。

在分析上述事故的原因时,只对直接原因进行了简单分析,没有深入分析根本原因和组织因素。依据HFACS理论和系统安全理论分析,事故的直接原因一般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此外还有不安全行为的前提条件,这些原因包括差错、违章、差错因素、人事因素、环境因素和设施设备因素等要素。需要深入讨论的是,航空安全从技术时代到人为因素时代,再到现在的组织机构时代,分析事故原因已经是从现象到深处,对影响事故的系统运行的架构、职责、管理、人员、安全文化等各个要素以及相关性进行深入全面的剖析,不但有运行和操作层面的分析,还包括发生事故背后的运行系统或者安全有关的组织原因分析。下面对这些人员安全有关的事故进行系统分析总结:

(一)人的不安全行为。通过对机场发生的人身伤害案例分析发现,影响机场安全生产的最直接因素就是人的不安全行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分为差错和违章两大部分。差错分为技能差错、决策差错和知觉差错,从分析的事件来看,遗漏程序步骤、注意力分散等行为属于技能差错,应急反应错误等行为属于决策差错,视觉错觉等行为属于知觉差错。违章分为习惯性违章和偶然性违章,例如,违反规定和操作规程属于习惯性违章,在不必要的危险环境下作业属于偶然性违章。这些不安全行为都是导致事件发生的显性因素。

(二)物的不安全状态。设施设备是机场安全生产的物质基础,设施设备的先进性和完好性是满足机场运行、业务发展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要素,物的不安全状态(设施设备因素)也是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之一。设施设备客观上存在不安全状态和诱发事故的潜在因素,在一些造成人身伤害的案例中,设备工具质量不高、设计存在缺陷、维修保养不及时、机械工具操作困难、人机交互不合理等因素的存在,也是导致伤害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三)不安全行为的前提条件。不安全行为的前提条件是导致不安全行为发生的先兆,其包括三个方面:差错、人事因素、环境因素。差错分为心理状态不佳、生理状态不佳、生理/心理局限三个方面,人事因素分为人员管理和人员准备状态两个方面,环境因素分为物理环境、技术环境和运行环境三个方面。在这里着重分析环境因素:机场飞行区的业务属于户外作业,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如大雾、雨雪、低能见度天气造成驾驶员难以看清路线和道路情况造成撞车、撞人等事故;雨雪天气地面滑到,导致人员滑到、车辆难以控制;风力过大吹动航空器、造成设备移位伤及人员,航空器尾流吹袭或导致FOD伤人;机场周边发生雷电时,露天作业的工作人员如躲避不及时会遭到雷击伤害;露天作业,过低或过高的温度会使材料异常、人体不适,夏季的高温还易引起车辆自燃;夜间机坪或维修车间照明不足,易发生刮蹭事故;机场噪声较大,对靠近航空器作业的工作人员产生较大的影响,长期暴露在噪声作用下会引起心跳过速、心律不齐、血压升高等症状,表现头痛、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机位资源紧张,机位间距没有裕度,机坪上、滑行道上运行的航空器或者车辆会对正在作业的人员车辆产生影响,此外,流量控制导致航空器在机位滑行通道拥挤、设施的配置不足导致机坪局部区域拥堵等动态运行状况都会对安全造成影响。

(四)组织因素。在不安全行为状态及其前提条件的背后,是组织因素。系统安全管理非常重视分析事件的组织因素,通过分析把事件原因从个人因素上升到组织因素,从组织层面全面分析根本原因和根源原因。从大的方面来看,涉及到机场员工人身安全的组织因素有:组织机构、信息传递、程序和制度、培训教育、管理资源、安全文化、应急处置、设施设备、内部监管、技术文件、手册、人员、班组运行、劳动保护、培训教育、安全隐患排查等。组织因素的影响通常是间接的、隐性的,但却是非常重要的。在安全管理中比较难以发现和识别组织因素,这些因素一经发现,其改正完善的代价很高,但更能加强系统的安全。

三、机场员工人身安全措施与建议

在搜集机场员工人身伤害案例时,我们遗憾地看到人身伤害事故总会换个时间、换个地点重新出现,这些事故的直接原因主要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隐形因素集中在机场安全管理、程序和制度、作业人员、班组运行管理等多个方面。为了实现机场员工人身安全的目标,我们应着力提升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理顺机场员工人身安全监管体制和顶层设计。目前,我国有不少针对员工职业安全健康和劳动保护等方面的法规,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安全与生产的关系、规范了生产中的安全行为,保护员工在审查劳动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同时也明确了劳动保护用品的法律法规属性和重要性。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2、43条等规定是中国职业安全健康立法的法律依据和指导;《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起到了劳动安全健康领域的基本法的作用,也是我国制定各项劳动安全健康专项法律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指导建立了职业病防治体系。针对特定的安全生产领域和特定保护对象,制定了单项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此外,还有国务院发布的劳动保护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相关部门为加强劳动安全健康工作而颁布的劳动安全健康规范性文件,如《建设工程项目职业安全卫生监察规定》、《劳动防护用品规定》等。除此之外,还有各项标准来保障劳动安全健康,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这些标准围绕如何消除、限制或预防劳动过程中的危险和危害因素,以及保护职工安全与健康进行了具体的统一规定。依据法规体系,卫生部门、安全监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依照相应职责实施职业安全健康监督管理,执法主体是县级和县级以上政府有关部门。在机场范围内发生的员工人身伤害事件大部分是发生在机场运行过程中或者是作业过程中,这些事件的发生与航空器运行或者机场运行紧密相关,对于行业主管部门来说,是否调查处理这些人身事件并实施日常监督检查是个很重要的问题。结合民航现状来看,民航局作为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民用航空安全,其中也包括地面运行安全,但对于机场范围内员工人身伤害事件的监管范围并不是很清晰。按照法规,地方安全监管部门负责作业场所的职业安全健康监管以及劳动保护用品的监管,对于机场活动区,地方安全监管部门在这方面的监管甚少,这也说明了针对这方面民航行业监管和地方安全监管的边界并不是很清晰。梳理机场相关的规章发现,《事件样例》(AC-396-08R1)明确了事件包括机场活动区内的人员受伤事件,也说明了目前的民航局承担对人身伤害事件的调查和监管。而对于人身伤害密切相关的人员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仅有《民用机场运行安全管理规定》(CCAR-140)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了各保障单位应当按有关规定为员工配备足够的防护用品,除此之外并没有足够的民航规章文件支持这一工作。鉴于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直接关系机场人员人身安全和航空器地面运行安全,建议民航局进一步明确机场人员职业安全健康的监管职责,从顶层设计上确定政策法规制定、监督检查和职责落实等问题。如地方安全监管部门实施监管职责,则其监管权限内的工作导致机场员工人身伤害或者航空器地面运行不安全事件,应由地方安全监管部门负责管理,形成责、权对等,有助于完善机场员工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工作,预防和控制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2、完善民航行业规章标准。近年来民航局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机场保障运行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机场安全运行打下了牢固基础。规章标准是保障安全生产的根本,按照“规章标准建设与时俱进”的要求,结合机场运行实际,完善规章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目前,已发布征求意见稿即将实施的《民用运输机场航班保障专用设备操作人员配置指南》具有里程碑意义,对涉及航空器地面服务设备操作人员、旅客运输服务设备操作人员和行李货物服务设备操作人员的岗位设置、配置给出了详细的要求,这也是机场规章体系下对一线运行人员提出的更具体化、更具可操作性的要求。建议参照此规范性文件,出台机场关键一线岗位人员的相关规章标准,使整个机场行业的人员管理更有抓手,提高安全裕度和效率。此外,建议针对人身伤害事故,参考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标准,建立健全机场一线岗位和工种的操作规范、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应急处置指南。

3、做实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机场各运行单位要做好劳动防护用品法律法规标准的落实工作,结合本单位运行实际,建立健全劳动防护用品的购买、验收、保管、发放、使用、更新、报废管理制度,按照岗位特征给员工科学配备劳动防护用品,同时开展相应的培训教育,确保员工合理、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劳动防护用品监管部门要加大劳动防护用品监管力度,从设备用品检验、使用单位职责落实、持续监督等链条上开展系统监管,确保机场个运行单位落实劳动防护用品工作到位。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有关劳动防护用品和个人装备相当多而全面的标准,对标国家关于个人劳动防护用品的分类发现,机场运行适用于人身体全部九大部位的防护用品的范围:1)头部的防护:安全帽、工作帽。2)呼吸器官的防护:过滤式呼吸器、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3)眼、面部的防护:防护眼镜。4)听觉器官的防护:护耳器。5)手(臂)的防护:防护手套、重力抬放工具。6)足部的防护:防护鞋、防静电鞋、高温防护鞋、耐油防护鞋。7)躯体的防护:防护服装(防水、防油、防静电、散热、保暖等物理防护)。8)皮肤的防护:护肤用品、紧急处理用品。9)防坠落用具:安全带、安全网。建议民航行业在对标这些标准的基础上,探索建立适用于机场员工劳动保护用品配备的标准,以更契合机场活动区的运行特点和人员的作业习惯。也可以吸收国外相关国家的成熟经验,比如英国民航局制定的《机场运行个人安全装备》,进一步提升劳动防护用品配备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发挥员工作用,强化系统安全管理。机场各单位要开展系统安全管理,结合设施设备,延伸到人员、班组运行、技术文件、管理资源、风险管理等环节,从整个链条上提升保障能力;加强班组人员管理,延伸到管理资源、程序和制度、内部监管、培训教育、劳动保护、信息传递、差错、违章、安全文化等环节,强化班组运行与机场运行系统的有机结合;结合安全隐患排查和风险管控,各单位各部门层层落实责任,加强隐患排查和风险管控的系统管理。开展好系统管理,还是需要人去实现。员工是生产安全的直接参与者和作用者,决定着安全生产的成败。要提升安全管理的实效,首要是扎实开展安全培训、教育等基础性工作,提高人员对差错、违章、差错因素、环境因素、认识因素等不安全行为和前提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不断适应员工多样化、个性化需求,进而提高员工对所从事工作和安全的感性认识,提高培训实效;大力倡导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使其融入到机场安全文化的建设当中,在班组建设中着力开展提升员工职业认同感和安全氛围建设。

5、做好人、机、环境匹配和作业现场管理。机场的现场作业往往包括人、设备、环境等要素,很多时候还包含航空器,这些要素组成了一个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匹配对于系统的运行正常至关重要。机场现场管理人员在作业前应考虑员工的准确度、体力、动作的速度以及知觉能力4个方面的状况,员工应注意设备的状况以及包括温度、湿度、照明、噪声、运行环境在内的环境状况。机场现场运行班组要加强作业现场安全管理,通过规范作业规程与标准、加强人员教育与训练、识别并控制消除作业场所的不安全因素等措施加强对人和环境的安全管理,此外加强对物的安全管理,从而以做好现场管理为基础,实现机场运行现场人、机、环境合理匹配,运行顺畅。

6、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首先要分析识别机场可能发生的各种人员不安全事件类别,并参照规章标准,结合机场实际情况划分事件的等级和分类,制订出各类事故的预防手段和救援方法,在发生人身伤害后能及时应对。结合机场应急救援预案,拓展到在机坪、航站楼等区域发生的人员不安全事件,使各类地面作业人员都有相应的应急预案可以保障。应急预案中需要明确突发事故发生后各个环节每个单位和部门应当做什么、什么时候做和怎么做,并提出相应的工作策略,确保可以在开展应急救援工作中能够得到相应的资源,有序、有效、及时地进行救援,才能尽可能挽救人员,减少事故伤害。相比于事件发生后的救援,事件发生时的应急处置也十分重要,机场作业点多、面广,在运行中,同样,各个单位各个环节的人员应该知道遇到紧急情况应当做什么、什么时候做和怎么做。要做到合理地应急处置,机场的每个作业点应该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置流程或者措施,使员工在安全意识、作业技能和按章操作上能够提升以应对突发事件,比如员工在机场作业过程中通过视觉警告、听觉警告、触觉警告有效避免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或者不安全事件对自身的损害,再比如事件发生,员工如何采取应急措施以控制事态的发展,遇到危险迅速避难和逃离危险区域。机场各单位应高度重视应急处置工作,从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上积极做好员工应急处置能力提升工作。

论文作者:

梁  波  民航河南监管局

王晓琳  河南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有限公司

来源:四型机场

Related posts

原油暴跌引发产业传导 航空公司利弊相搏 周期价值是否开启?

一潼

如何实现机场行业关键电源设备的持续保护

一潼

集思广益,破题货运安全

赵辛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