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智慧机场 每周推荐 行业资讯 解决方案

勇于改革创新 扛起安全发展大旗

Image default

仲夏之初的大连,繁花似锦。6月7日,就在这座海滨城市,第五届中国机场安全(安保)大会拉开帷幕,来自各机场集团、机场公司、机场公安局和相关科研企事业单位的300余名代表齐聚浪漫之都,共议我国民用机场安保的热门话题。

走过“十三五”的开局之年,迈入民航的深化改革之年,今年的大会显得意义非凡。为期一天半的会议,议程满满,热情洋溢,与会代表们竭诚尽智,畅所欲言,从不同角度表达了改革、创新的思路和看法。同时,建立“信息化、智能化”的机场安保体系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共识。

 确保航空安全需全行业共同努力

“截至2016年底,我国共有颁证运输机场218座,定期航班通航机场216座。其中,年旅客吞吐量1000万人次以上的机场有28座,完成旅客吞吐量占全部境内机场旅客吞吐量的79.1%;年旅客吞吐量200万人次~1000万人次机场有21座,完成旅客吞吐量占全部境内机场旅客吞吐量的12.8%;年旅客吞吐量200万人次以下的机场有169座,完成旅客吞吐量占全部境内机场旅客吞吐量的8.1%”。中国民用机场协会副秘书长马会先介绍的这组数据,引起在场全体“机场人”的共鸣,因为每一个数字的背后都凝聚着无数“机场人”勤奋的汗水。

在欣慰地看到取得成绩的同时,与会代表们也纷纷感慨,“肩上安全的担子越来越重了”。
  大连机场集团公司董事长李向东坦言:“随着民航强国战略的实施,民航逐步成为旅客主要的出行方式。作为民航运输链条中的关键环节,机场安保工作关系到旅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已经成为民航工作的焦点和重点。”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航逐步驶上了“快车道”,特别是在2000年~2016年,中国民航迎来爆发式增长,运输航班年起降架次、年货邮吞吐量和年旅客吞吐量分别增长了426%、278%、700%。在2016年,我国境内机场全年旅客吞吐量更是突破10亿人次大关。面对如此“快”的发展速度和如此“大”的客流量,机场运行保障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
  与此同时,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恐怖活动呈现抬头的趋势,不安全因素增多,我国境内的恐怖活动也偶有发生。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航空安全,特别是机场安保的形势越发严峻。
  新的挑战既对机场安全管理提出了新的考验,也对安防新技术、新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中国民用机场协会副秘书长孙德富指出:“提高安全(安保)工作水平是机场行业安全(安保)系统共同的责任,也是需要我们共同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诚然,安全是民航发展永恒的主题。“十三五”是实现我国民航强国的关键时期,为了保证民航的安全和机场平安发展,需要全行业共同努力,搭建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通过经验交流与技术共享,不断夯实航空安全和安保管理基础,合力应对管理中发现的新问题和面临的新挑战。
   大数据成为机场安保创新的主流趋势

“大数据”是本届大会的一个“热词”,每一位演讲嘉宾都无一例外地提到了这个词。大数据技术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庞大的数据信息进行专业化处理,发现其中的规律,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机场安保工作需要大量数据的支撑。中国民用机场协会安全(安保)委员会主任、云南机场集团副总裁侯庆平在大会上表示:“实施大数据驱动,是机场推动改革创新,实现协调发展,确保持续安全的必由之路。”

与会代表对此表示了赞同,并一致认为,大数据已经成为机场改革创新的主流趋势。
  对于机场安保工作而言,事前预防的效果远远优于事后的责任追究。面对日益复杂的运行环境,机场安保工作需要提前预判在运行中的风险和问题,准确掌握机场的管理短板和盲区,合理分配资源和保障力量,充分利用大数据无疑成为最好的选择。
  那么,如何利用大数据来为机场安保工作服务呢?云南机场集团在大数据应用方面走在了前列。“常水长准”运行管理控制系统和空地电子进程单的使用,为云南机场集团推进大数据联合运行平台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侯庆平指出,大数据是“智慧机场”建设的支撑,要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大数据的思维,以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努力适应民航改革发展的新常态;要主动作为,充分利用大数据的方法,夯实安全基础,减少运行风险,全面提高机场综合管理和保障水平;要开拓进取,善于使用大数据,将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和新方法融入到日常工作中,通过对机场运行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总结、评估,及时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找出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切实解决机场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而实现大数据驱动下的大安全、大服务、大培训和大监管。
  而在海航基础股份有限公司、海口美兰国际机场的副总裁吴健看来,安保大数据要顺应国内外发展的大形势,顺势而为;要符合时代要求,因势而变,跟上技术变革的脚步。

他指出,我国机场安保的发展历经三个重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0时代”,即传统安保的一个防御时代。这种点对点的防御方式是空防的一个安全基础。第二个阶段是“2.0时代”,就是信息化安保的时代。基于“1.0时代”的安全技术,“2.0时代”的机场安保引用了大量的安保技术手段,将整体的防线向外拉伸形成了一个防御线,这个也是目前国内大部分机场在经历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3.0时代”,即大数据时代。在“3.0时代”,将实现从信息收集到大数据应用分析的转变,机场安保形式也从围绕航空器确保空防安全,扩大到覆盖全区域形成防控圈,形成防御面。
  目前,海口美兰机场已经率先迈入了“3.0时代”,其利用安保管理、运行管理有后台支持三大平台,通过大数据的集成、应用,实现安保思维主动化、安保防控网络化和安保预警智能化,将数据进行交换对接,最终实现数据共享,打破信息“孤岛”瓶颈。
   新技术变革助力打造“智慧安检”

在整个会议期间,“改革”的气氛十分浓厚。如今,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移植、应用到机场安保当中,带来机场安全防范手段的一场“新革命”。上海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安检护卫保障部副总经理周光中指出,机场安保工作将越来越精细化,新技术手段的应用将为机场安保水平的全面提高提供了重要保障。

机场安保工作需要与时俱进,各单位希望改变传统安检模式,致力于形成人、技、物“三位一体”的“智慧安检”模式。大连机场集团在新技术引进方面先试先行。2016年10月,大连机场集团先后引进两个人脸识别系统,就国内旅客的人脸识别进行试运行工作。大连机场集团安检站站长管纯宝指出,现阶段安检工作呈现三大特点:

一是“安全”和“高效”相平衡的工作模式;二是民航业迅猛发展,旅客流量不断增加,传统的低效能人工手段不能满足大型国际机场快速安检的需要;三是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各类违法手段呈现更强的智能性,传统安检手段已经疲于应对。人脸识别系统投入使用后,与信息系统完美融合,提供了高效率的验证手段,为查处人员信息提供了有效支持。“身份识别、目标预警、现场核查、取证、分析”一体化的安检模式,有效地提高了机场安保能力,实现了安保工作从事后处理到主动预见的转变。

内蒙古机场集团目前管理的机场数量是29座,投入运行的机场有19座,已形成涵盖干线、支线、通勤通用等多层级机场体系。如何将安全管理推广到每座机场,打通安全管理的“末梢神经”?内蒙古机场集团在“平台化”管理上做文章,引入了智能生产运行系统,对安全管理手段进行了创新。

内蒙古机场集团信息科技中心副主任王贤介绍,历经6年多时间的发展,内蒙古机场智能生产运行系统运行良好,实现了机场安全的流程化、标准化、科学化、智能化管理,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和安全水平。

除了单独的技术和管理创新之外,“机场人”还把目光投向了安检流程创新。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就大胆地提出了分级安检的设想,为机场安保工作提供了新的工作思路。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安检护卫部副总经理王芳介绍,安检流程可分为四道防线,十二个层级。第一道防线是外围防范,主要是识别一些高危人员和车辆;第二道防线是公共区域防范,主要是提示爆炸物风险,重点检查预警人员、车辆等;第三道防线是安检区域防范,彻底剔除不允许进入航空器客舱、货舱的违禁物品;第四道防线是航空器区域防范,实现对航空器的立体防护。通过四道防线的搭建,在优化了安检流程的同时,还形成了安全闭环管理模式,确保了航空安全。  

有主题演讲,还有圆桌会议;有新技术、新设备的介绍,还有现场实物展示,在阵阵掌声中,紧凑高效的第五届中国机场安全(安保)大会圆满结束了,与会代表的脸上绽放着收获的喜悦,写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他们希望,未来的机场安检犹如一条“时光隧道”,旅客可以自由地在机场穿梭、通行,丝毫感觉不到安检的存在。

来源:《中国民航报》  作者:王娓娓

Related posts

青岛航空自有机队将全面部署高速机上互联网

一潼

视频分析技术之春运安防攻坚战

一潼

华北空管局气象中心启动雷雨季换季培训工作

一潼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