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分析 行业资讯

空铁联运:机场运营保障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Image default

今年11月22日,一场大雪降临郑州新郑国际机场,纷纷扬扬下了几乎一整天,航班运行大受影响。截至当天20时许,仍然有数千名旅客在机场滞留。在这种紧急情况下,河南机场集团、郑州铁路局今年7月建立的空铁联运体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应河南机场集团要求,郑州铁路局当晚连续开行了2趟由郑州机场到郑州高铁东站的临时客车,帮助1800多名旅客安全、快速地离开机场;次日一早,机场在恢复正常运行后,郑州铁路局又加开2趟郑州高铁东站—郑州机场的临时客车,将部分没有改乘高铁出行的旅客送回郑州机场、继续行程。

  2010年,融民航、高铁等多种出行方式于一体的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建成启用,空铁联运作为一种新的模式由此亮相。6年间,越来越多的机场引入了高铁车站,空铁联运也从最初仅仅是航空公司拓展业务的商业模式,进一步扩大到诸如河南机场集团与郑州铁路局合作这样的机场运营保障领域。郑州机场的此次探索,确实为国内同业提供了相当有意义的借鉴。轨道交通是在极端天气下,快速、安全疏散旅客最可靠的途径,比起出租车、机场大巴要高效舒适得多。而且,国内不少机场目前已经建了高铁站,却未必都有地铁接入,在这种情况下,借助高铁的陆侧交通疏散旅客显得尤其重要,特别是比起地铁,高铁线路还能够帮助旅客直接改乘火车出行,在大规模航班延误时的疏导作用就更加凸显了。

  不过,如果仅仅满足于硬件上把高铁车站引入机场、有固定的火车运营班次,那就远没有充分抓住空铁联运对于机场的机遇。要想使这一新模式的潜力进一步被挖掘,还得有软件机制的支持。让人欣喜的是,在郑州机场此次的旅客滞留应对中,已经释放出了积极的信号:河南机场集团与郑州铁路局今年建立的联运体制、双方的及时顺畅沟通、铁路部门应机场要求加开的临时列车……正是这一整套流程让成百上千名滞留旅客走得顺畅、回得及时。

  然而,兴许是老生常谈,但却绝不多余——和其他很多新事物一样,空铁联运给机场运营保障创造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对于机场,特别是枢纽机场而言,和航空公司合作,打造航班波,完善转机流程,都是早已熟悉的业务。而随着空铁联运模式的出现,航空枢纽的客流输送、旅客中转,不再仅限于航班之间,也会出现在航班与高铁列车之间。

  一旦列车与航班的衔接不顺畅,双方的客流高峰不能对接,机场就可能出现有时陆侧运力闲置、有时运力又不足导致旅客滞留的情况发生。尤其是在机场的旅客出港时,会涉及值机、托运、安检等诸多环节,而每一列高铁列车的客运运力,要远远大于一个航班。如果出港的空铁联运运力与之匹配不均衡,更容易在航站楼内出现大量的排队、拥挤情况,甚至将这种流量压力传导到航班起降上,带来延误问题。此外,和民航一样,铁路也可能由于设备故障、列车经行途中受极端天气影响等而出现延误。届时,如何疏导机场高铁站的客流,怎样尽快完成机票退改手续,避免旅客在航站楼内长时间滞留,会是一道大课题。

  而要防范这样的情况出现,就离不开机场主动跨前一步,为铁路、航空公司、空管等涉及客流运营的各个单位搭建平台,建立有效的沟通协作和资源共享机制。只有打破了信息屏障,才能让相关各方“耳聪目明”;只有构建起交流共赢的利益共同体,才能使不同主体有动力、有热情一起探索问题的解决之道。

  除了组织协调各方外,空铁联运模式也对机场自身苦练内功、提高运营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说,一旦出现机场高铁站的列车晚点,机场商圈能否及时满足晚到旅客的大客流,特别是提供餐饮、休憩的服务需求,这就给机场商业带来了新挑战。在上海虹桥机场这样与城市主客运站连为一体,而不仅仅只有民航陆侧客流的机场,一旦铁路进入客流高峰,车站出租车候车点排起长队,就可能有不少人转到机场的出租车候车点,这时候怎样保障出租车供应、避免站点候车队伍过分积压,会是另一道考题。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当机场高铁站的引入、空铁联运的兴起已经渐渐成为潮流,未雨绸缪、探索创新方能让机场行业真正把握住新趋势带来的机遇,化解同步而至的挑战。

来源:中国民航报 作者:钱擘

Related posts

奇台江布拉克机场航站楼主体结构封顶

一潼

库车机场站坪增建工程顺利通过土石方及地基处理验收

一潼

南通规划建设新机场 将具备上海枢纽机场功能

一潼

Leave a Comment